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学术   >   学术动态   >   正文

【华阳湖会计论坛学术分论坛】于长春教授——商誉会计问题研究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0-11-24

  20201118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会计学院于定静2A302开办商誉会计问题研究主题论坛。本次会议由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于长春教授主讲,由会计学院刘运国院长主持,会计学院常务副院长林源副教授、副院长李安兰副教授、院长助理吴津钰老师、会计学专业副主任刘颖婷老师、庄婉婷老师和陈会老师以及会计学院部分学生参加本次论坛。

图一:于长春教授讲解


首先,于长春教授就商誉的概念抛出问题并引入本次论坛的主题。他认为,在总集合账户观和超额收益观为主导的现行观念下,商誉就其本质而言属于经济资产,它反映着企业未来获利的能力;而其作用又不同于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它不构成企业生产和销售商品产品的必要条件,因而,融合商誉的成本费用与未来收益现值所提出的观点才是对商誉正确的定义。但在当前国内外的会计准则中,外购商誉资本化、自创商誉费用化的矛盾引发了业内对商誉披露是否充分的疑问,对此,于教授提出该问题究其根本应从谨慎性原则分析,外购商誉与自创商誉的区别不过在于费用化的时期不同。

图二:论坛现场


   接着,从商誉的处理逻辑思考的方面分析,于长春教授表示,当下会计准则的制定尽管存在一定的理论瑕疵,但仍是权衡利弊后的理性安排;而税法规定的偏离情理,也促使着企业管理者重视风险防范,企业合并时应尽量将确认商誉作为末端选择。

  随后,就合并商誉的动机存疑之实,于长春教授以贴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了子母公司合并报表关于商誉的披露,案例分析显示,被动商誉并非公允商誉,报表使用者习惯性忽视“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下隐藏的合并价差,而这并不能真实体现子公司未来的超额收益能力。

最后,于教授对商誉的价值变动做了新的解读。对于商誉价值极具不稳定性与现行准则制度下执行“鸵鸟政策”相矛盾这一难题,他认为商誉增值不做账面调整与准则稳健性的要求相吻合,但商誉减值的计量分配仅依据准则理论谈实际处理,永远是纸上谈兵。由ST企业实例可见,商誉的价值变动是一个经济难题,社会及监管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也有待改善。

图三、图四:现场同学提问


于长春教授做完研讨后,由刘运国院长主持关于商誉会计的提问环节。其中,针对如何对待企业上市前融资溢价导致的商誉减值这一问题,于教授认为商誉因其定义特殊,报表使用者应谨慎对待该企业五年内有关商誉的披露;在所得税制度有待完善的当下,能否对准则改良报以期待这一问题,于教授表示,我国会计准则将逐渐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未来的制度将改善历史成本计量原则,提高对公允价值的重视,优化收支配比以合理计算损益。

图五:刘运国院长发言


刘运国院长感慨道,企业商誉一如个人名誉,存在一定风险性。证券市场上投资者高度关注商誉问题,是商誉的特殊性质决定的,也是有待完善的现行准则给予投资者的考验。

图六:老师合照


    本次商誉会计主题的论坛,不仅让更新了同学们对商誉的理解与定义,也提高了同学们对商誉价值确认和减值准备的重视。理论不同于实践,本次论坛案例中商誉会计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也反映出了会计处理下知行融合对报表信息公允披露的重要性。


 

会计学院记者分站供稿

/谢紫演

/陈伟聪

审核/林源


 

Copyright 广州新华学院会计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生工作办公室电话:0769-82676836       学院办公室电话:0769-82676093

技术支持:信息与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