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闻动态   >   正文

吴翔教授做客莞视,助力区域经济话发展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3-03

2025年1月15日,东莞广播电视台《社科专家话发展》栏目特邀东莞市社科专家库专家、广州新华学院会计学院副院长吴翔教授,就东莞高质量发展与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吴翔教授指出,品牌建设不仅是提升“莞货莞品”知名度的关键,也是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智慧共治平台”和“和谐共治圈”,东莞有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治理品牌,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5046C

1 吴翔教授做客莞视

作为享誉全球的国际制造名城,东莞近年来在品牌建设方面不断发力。2024年初,东莞“1号文”明确提出要强化品质标准赋能体系,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吴翔教授认为,品牌建设不仅体现在产品上,还应延伸到社会治理领域。基层社区治理既是东莞形象塑造的必要条件,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通过品牌效应,东莞可以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推动美学东莞的发展理念。吴翔教授指出,品牌建设和社区治理的共同点在于追求卓越。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品牌建设解决的是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社区治理则解决的是人居环境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助力东莞形成新的城市形象。

在社区治理中,物业管理与业主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吴翔教授结合自身近20年的业主委员会主任经验,分析了这些矛盾的本质。他指出,物业公司往往以保证自身利益为前提开展服务,而业主则希望获得更高的服务质量。随着人力成本和公共设施维修成本的增加,物业公司可能会降低服务质量,导致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问题,吴翔教授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加强法制建设,通过立法规范物业管理中的各种标准和程序,杜绝利益不一致产生的问题;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沟通效率和执行力,保障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吴翔教授列举了多个成功的社区治理模式,如政府主导的北京田村街道、市场主导的深圳桃源居、社会自治的南京雨花台翠竹社区等。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点在于依赖一个主体部门牵头和推动,属于“主动”成功的类型。吴翔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和谐共治圈”的概念,强调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制度保障、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他认为,构建“和谐共治圈”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法制建设,以制度保障各方权利,督促相关主体积极作为,形成高效沟通渠道和决策机制。

4C1E5

2 吴翔教授提出“和谐共治圈”概念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吴翔教授认为,社区治理也可以借助这些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和高效协同。他提出了“智慧共治平台”的概念,旨在通过信息技术让业主、社区居民、业主委员会和政府监督部门之间实现更高效的沟通和决策。吴翔教授指出,智慧共治平台的最终目标是推动物业管理行业形成完全竞争市场形态,提升市场效率。通过智慧平台,业主可以更方便地更换物业管理公司,从而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服务质量。

在推动社区治理创新方面,吴翔教授认为政府应扮演主导角色,推动法制建设,主持“和谐共治圈”机制的形成。他建议在现有民法典的基础上,制定更具操作性的物业管理条例,规范物业管理公司的收入和支出,确保公共设施维护和日常管理的资金到位。此外,吴翔教授还建议政府主导每个小区选出德才兼备的业主委员会成员,并给予适当的活动经费和误工补贴,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

为了保障“和谐共治圈”或“智慧共治平台”的有效运行,吴翔教授认为有必要构建一套新的“共治法规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四个关键要素:明确共治主体与权责、规范共治行为与程序、保障共治效果与监督、强化法治基础与保障。吴翔教授对未来社区治理的愿景是构建一个具有东莞特色的、高效和谐的社区治理体系。他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推动社区治理智能化,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治理效能。同时,强化居民参与,倡导“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模式。吴翔教授强调,东莞应注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治理案例和品牌项目,如“智网工程”的升级版,全面提升社区治理的品牌影响力和居民满意度。

为实现这一愿景,吴翔教授建议东莞市政府、社区组织、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等各方协同努力。政府应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监督;社区组织需增强自身能力,促进居民参与,协调各方关系;物业公司应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安全管理,推动智慧物业建设;业主委员会需规范运作,加强沟通协作,推动小区文化建设。吴翔教授指出,关键成功因素包括多方协同、居民深度参与、法治保障、技术创新应用及充足资金投入。各方需紧密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共同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营造和谐宜居环境,确保东莞城市愿景的实现。

  吴翔教授的见解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社区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思路。通过品牌建设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东莞有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治理品牌,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助力东莞迈向更加繁荣和谐的未来。


采访相关链接:

https://webzdg.sun0769.com/web/news/content/575228?share=1

https://m.yangshipin.cn/portrait_video?vid=m000091rejx&pageContext=btype%3Dforum%26cpid%3D20080286605568480%26ctype%3Dcpid%26from%3D100013%26state%3Dinit%26ts%3D1741079880%26vid%3Dm000091rejx


/贺智聪

/贺智聪

终审/吴翔

202533




Copyright 广州新华学院会计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生工作办公室电话:0769-82676836       学院办公室电话:0769-82676093

技术支持:信息与网络中心